首页  /  要闻  /  要闻
高校快递最后一公里为何由动到静?
2016-10-28 09:53:52
1905浏览
高校物流问题为社会舆论所关注,其实本质上不是因为其高速发展,而是因为它的“脏乱差”。大家印象深刻的,是高校门口的快递地摊一条街现象,路面上被横七竖八的摆满了各式快递盒,快递员吆喝着应接不暇,同学们排成长队挑挑拣拣,各色车辆挤满了人行道等等。

高校物流问题为社会舆论所关注,其实本质上不是因为其高速发展,而是因为它的“脏乱差”。大家印象深刻的,是高校门口的快递地摊一条街现象,路面上被横七竖八的摆满了各式快递盒,快递员吆喝着应接不暇,同学们排成长队挑挑拣拣,各色车辆挤满了人行道等等。

对此,媒体曾经以“脏乱差”、“急需治理”等字眼形容,但在笔者看来,这并非简单一个“乱”字可以总结,这其实是市场自发形成的现象,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但本质上来说,校园快递现象是中国向信息化社会过度所产生的不适应现象的缩影,类似于知秋一叶的叶。

高校快递最后一公里为何由动到静?

图为校园外露天快递摊。

中国是一个尚未完全完成工业化,信息化发展程度就已经达到一定水准的国家,新经济欣欣向荣,部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民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都已经提早一部进入信息时代。在这里,到处有免费的WIFI,各种生活消费全部依赖互联网,洗衣服的大妈和开出租的欧吉桑结账是都会掏出手机“支付宝吧”,这在国外是没有的。

同样,这种跨越式发展会带来不适应,产生种种问题,例如演化生理学家戴蒙德先生所描述的:“从原始社会一步进入信息时代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居民,30年前他们还在吃人,10年前他们已经在听摇滚了,我现在去,他们的年轻人都在玩手机,和美国人的生活其实没什么区别”。

中国从农业社会匆匆进入工业时代,也有类似的问题,若干年前的富士康就是典型,城镇化的加速让大部分年轻人脱离以往的农业宗法社会,只能到城市里讨生活,在完全封闭的环境下,泰勒制对于人性的摧残发挥到极致,农二代们在时代大潮下无所适从,只能被趋势碾压而过,这只是中国从农业社会迅速过渡到工业时代所产生的种种不适应问题中渺小的一个缩影。

大学校园物流问题,也是如此,大学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年轻人,他们的消费习惯,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他们的父辈已经完全不同,然而管理他们的体系,中国高等院校却是开放最缓慢的领域之一,大部分管理方式仍停留在准计划经济时代,大学校长仍然具有行政头衔。

高校是个封闭的地方,部分高校12点断网断电等,也依然保留着多年以来的风格。我们不禁要问,如今的大学生到底是怎样的定位,他们和高校管理方的关系是什么?如果他们缴纳学费,那他们是客户,如果他们是这个体系的一员,那他们毕业又没有编制。不论是何种关系,大学生作为一个人,也是消费者,当然具有基本的消费权利,这是不能剥夺的。

高校快递最后一公里为何由动到静?

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矛盾,让大学生处于异常尴尬的地位。常年以来大学生都是网购消费的主力人群之一,过往双11数据显示,18-25岁的年轻人占比超过25%,巨大的需求产生了大量的实体物流。据阿里研究院统计,2015年,全国高校所产生的电商包裹量占到全国总量的6%,大约在7亿个左右。

高校快递最后一公里为何由动到静?

阿里研究院发现,高校物流规模参差不齐,但最大因素是学校的好坏,而非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男女比例。例如,985大学人均收到的包裹量至少比普通非211大学高出40%-50%,大约比一般三本大学多5到8倍,这有违常理。按理来说,如果机会均等,学校之间不应出现如此贫富差距。

同时,全国男女比例最高序列之一的成都师范学院(女生超过80%)与全国比例最低序列之一的安徽建筑大学(男生超过75%),收到的包裹量是差不多的。另外,一些艺术类院校收到的包裹量明显大于其消费金额,显然包裹并不都是同学自己买的。

但是高校的问题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是社会的非地:

第一,高校是封闭的,闲杂人等是不能进入,很多包裹根本无法进入高校;

第二,高校的特点是面积巨大,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处于历史和其他原因,我国高校往往有着惊人的占地面积,以北京市为例,北京二环西城区人口密度超过2.6万人每平方公里,而清华大学占地面积超过3.2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7千人每平方公里。

第三,学生上课,生活均在学校,上课地点不固定,活动范围巨大。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得物流快递派送成本远远高于城区,因此就出现了我们见到的快递高校门口摆摊现象。

高校快递最后一公里为何由动到静?

图为高校门口快递摆摊现象。

中国快递仍然采用计件工资制,这点与国外按小时结薪不同,平均一个快递员派送一件的收入在1-2元之间,因此,高校和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一样,一旦派送实际成本高于临界点,快递就会自发由动转静,这是市场自己找到的答案。

高校快递最后一公里为何由动到静?

针对这样一个具体问题,市场找到了很多解决方案,例如此前出现的校园代理点,校园快递超市、校园智能快递柜、校园众包物流等等;也出现了诸如小麦公社、永嘉驿站、爱学派等专业公司;很多电商与快递大佬级企业也纷纷加入,例如菜鸟的菜鸟驿站、圆通的校园妈妈驿站等。

但总体而言,核心问题有三个,第一,消费者是否应该由于其身份而支付额外的物流成本?如果不能,那么谁来买单?第二,如何尽量不增加多余的物流环节?第三,高校管理方在体系中应该扮演何种角色?或者更直白一点说,高校站点是应该公益性质多一点还是市场经营性质多一点?

高校快递最后一公里为何由动到静?

纵观所有的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模式,大部分都是成本导向。其中小麦公社、快递代理点、菜鸟驿站等都是让物流集中管理,并且由动到静,说白了就是让货少动或不动,由学生自行提取,并在提取上进行相关的支撑和衍生服务。爱学派这类APP,是通过以学生服务学生的方式,用成本最低的派送来解决派送的成本。

或许市场已经给出了前面几个关键问题的答案,即大学生消费能力有限,不能基于消费分级而快速启动物流服务分级,(今后或许可以)至少目前不能。那么结论很清楚,校园站点更应该是一种公益性质的基础设施,学校管理方不能成为校园物流多出来的一个环节,而应当定位于管理者,在市场准入和具体标准的制定上,也不宜制定过多硬性指标。

高校快递最后一公里为何由动到静?

目前校园物流标准已经制定并发布,当然,这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这只是中国社会在向信息经济过度中的不适应症之一。我们更应该问,在新经济时代下,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教育体系?大学生和校方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我们的工业思维方式,甚至准计划经济思维方式,还会产生多少问题?这样的场景,和当年铁路进入中国时,朝廷集体议奏的“失业”“害民”(火车引起马车和水运的失业)是否如出一辙?但愿我们能够在解决一个个类似校园快递的具体问题中,意识到这点,然而这一切也一定会有一个必然的答案。

本文"高校快递最后一公里为何由动到静?"为卖家资讯编辑编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转载于:卖家资讯http://www.maijia.com/news/article/202189)

图文阅读
最新文章
光云科技(688365.SH)拟首次发行4010万股 15日初步询价
2020-05-19 11:27:40
2019义乌电子商务博览会,将于4月11日启幕
2019-04-04 15:39:52
2019义乌电商博览会亮点纷呈
2019-04-04 15:36:58
淘宝首发直播通:12个商品池包含约13万商品
2019-03-29 09:38:05
手机淘宝“特卖区”正在灰度测试
2019-03-26 16:15:32
京东购物圈招募超级合伙人 还配专属经纪人
2019-03-26 09:15:17
天猫国际发2019战略:海外仓与内容化成重点
2019-03-22 09:27:04
小红书上线“品牌号” 并进行五大模块升级
2019-03-21 09:25:05
精选专题
热门阅读
大家都在搜